三年的沉浮:我的思考与成长
三年很长,长到足以让人忘记曾经的自己;三年又很短,短到还来不及找到出口。
迷失的开始
三年前,我辞去了工作,回到了家。本以为只是短暂的休整,但没想到,这一休息就变成了漫长的自我放逐。我不愿意出门,不想见任何人,日复一日地躺在床上发呆,思考人生的意义,思考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。
回想起刚毕业时的那段时间,我住在小姨家,和她的儿子一起生活。下班后,我负责做饭,可我并不擅长,常常手忙脚乱,费力地做出一桌饭菜,最后却换来挑剔的评价。工作压力本就不小,回到家还要面对这些琐事,渐渐地,我的心被疲惫和失落填满。最终,我选择了逃避,辞职回家。
孤独的现实
回到家后,我本以为会找到片刻安宁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我对这个世界的疏离感越来越强,甚至连家人也无法真正理解我。我的父亲是一个沉默且严厉的人,我至今不记得他拥抱过我,唯一深刻的记忆,是他对我的责骂和恐惧。我从未当面叫过他“爸爸”,这个词对我而言,既陌生又冰冷。
母亲是我唯一信任的人,她像是这座孤岛上唯一的光。她一直承受着家庭的冷漠,却仍然努力维系着一切。相比之下,我的妹妹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,她恋爱了,有了自己的世界,而我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。她会关心男朋友的喜好,主动为他准备水果,照顾他的需求,而我却始终是那个可有可无的存在。
这种被忽视的感觉,让我开始怀疑,我是否曾被真正地爱过。
试图找到答案
我开始寻找出口。我尝试读书,想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一些共鸣,或许能够拼凑出自己缺失的部分。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里,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“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当一个成年人?”这句话让我停留了许久。三年来,我的尊严一点点被磨碎,我不再是那个充满自信、渴望被认可的人,而是一个不愿意向外界敞开心扉、害怕被误解的人。
我意识到,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对等的。我的付出未必会得到回应,而别人的世界,也未必会为我留一个位置。这让我开始慢慢接受,自己需要学会独立,而不是期待他人的认可。
重新寻找生活的方向
过年后,不知为何,我突然有了一丝动力。我开始学习,想着重新找工作,但我并不想让母亲知道。我害怕自己会随时放弃,害怕如果别人知道了,他们会对我抱有期待,而我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。
就在这个时候,母亲让我搬去和妹妹住,因为她要经常回老家,而我必须被迫承担起照顾妹妹饮食的责任。她的男朋友偶尔也会过来,三年前的场景再次上演,只是这次,我没有了工作的支撑,心理的疲惫远远超过了身体的劳累。我可以为妹妹做饭,但我不想再陷入那种单方面付出的状态。我开始告诉自己,我做饭是为了自己,是为了让自己也能好好吃饭,而不是为了别人。这是我能为自己做的一点点微小的坚持。
渐渐地,我开始明白,我想要逃离现在的环境,想为自己真正地活一次。我突然理解,我的动力来源,可能是想去体验生活的美好。我想去看一场演唱会,想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挑战,想吃遍自己喜欢的食物,想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值得回忆的瞬间。而为了做到这些,我需要学习,需要努力,需要找到新的方向。
关于未来,我仍然在寻找答案
如今,我不想结婚,也不想社交。我厌倦了人际关系中的算计和期待,厌倦了在人群中假装开心。我只想过自己的生活,哪怕一个人,也比在人群中感到孤独要好。
但我仍然不知道,未来的路该怎么走。
或许答案就藏在生活里,藏在我一遍遍读过的书里,藏在每一次一个人做饭、一个人吃饭的日子里。
我还在寻找,也还在等待,等待自己真正明白的那一天。